生命實相

生老病死是每個人最大的無奈,所謂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,沒有人可以代替,無人能幫助。既生之後,不可避免要面對老、病及死,不管高官巨富,還是販夫走卒,同樣要公平的接受。生死、病死既是不可避免之事,如何不讓生老病死束縛,而且還能在生老病死裡逍遙自在,跳脫生老病死的框框,是人生最值得學習的課題。

人之懼死,就是認為生可見,死是滅,所以滅之可悲也!其實,人之生命如杯水,茶杯跌壞了不可復原,水流到桌上、地下,可以用抹布擦拭,重新裝回茶杯裏。茶杯雖然不能復原,但生命之水卻一滴也不會少。

生命與死亡是一體的兩面

生命的出生與死亡,都是無限時空中的必然現象,關係密切,不可分割。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。生未必可喜,死未必可哀,生命若無尊嚴,何喜之有?死亡若有尊嚴,又何必悲哀?

  • 生是權利,死也是權利;生是責任,死也是責任。活著的時候,接受它、運用它;結束的時候,接受它、面對它。
  • 生與死息息相關。每個人從知道有生命的事實那一天開始,就要有面對死亡來臨的心理準備。死亡何時會發生,沒有人會知道,因此,知道它會來臨,但是不必憂慮死亡的事實會在何時發生,只要是活著的一天,就珍惜生命,盡自己的責任,努力奉獻。
認識老、病
  • 老是無常的定律,要去接受:老是自然現象,世間上那樣東西不在歲月裡老化?變異不停的老化就是無常的示現,無常是世間唯一的常態。要接受自己由耳聰目明的青壯少年,逐漸成為眼花耳背的佝僂老人,接受自己的容貌由鮮妍豐腴轉為雞皮鶴髮。體力隨著年齡漸增而衰弱沒關係,重要的是智慧、慈悲能隨著年齡漸增而長進。因此,提早瞭解老化的身、心、社會等層面的變化,便能提早規劃健康有品質的老年生活,同時,也讓現階段的生涯規劃有了更清楚的方向與目標。
  • 佛陀說:學道的比丘要帶三分病,才知道要發道心。有時候健康的人不知道疾病的苦處,有一些疾病正可以給自己一些示警,給自己一些體驗。能夠知道「有病方知身是苦」,就容易體會世事無常,就會知道要發心、向道。由此看來,疾病固然要吃藥才能痊癒,然而事實上,疾病的本身就是人生的一帖良藥。佛教對於疾病,希望病患要能從「身不苦」,做到「心不苦」,這就要靠自己的信心和意志力。所謂「精神能克服一切」;真正的良藥是心力,心力才是疾病的最好良藥。
認識死亡的真相

老常伴隨病,病常伴隨死,此外,突如其來的死亡更是時有所聞。沒有人能保證下一刻還是「活著」!但往往我們將「活著」視為理所當然,日復一日,讓生命流逝於各種人云亦云的追求中,直到快要死了,才發現未曾真正活過!

信仰佛教,並非就沒有了生死問題,只是要人勘破生死!生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,即使是佛陀,也要「有緣佛出世,無緣佛入滅;來為眾生來,去為眾生去!」人生世緣已了,隨著自然而去;重重無盡的未來,也會隨著因緣而來。

把死亡當作是活著的一部分,透過身邊隨時接觸到的死亡事件、死亡資訊,甚至哲學或宗教對死亡的詮釋,將能建立正確的死亡觀念。如此,不但能「活」得安心、盡其所能,最後,也能帶著感恩與祝福,微笑跟世界說再見!

進行生命態度的探索之旅

在瞭解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之後,自然會對過往的生活,及接下來的生命產生有別於以往的覺察,並發展出自身的生命態度。如此,便能在面臨生涯問題、行為進退、甚至婚姻家庭等重大抉擇時,有更大的自我內在準則與依歸。讓自己的生命,運轉在自身建立的價值中。

「生命態度」包含自我的人生哲學與信仰,以及面對人生終點的態度,這種探索是一輩子的事,將隨著年齡、經驗的增長而不斷昇華。透過自身對生命真相的瞭解,以及相關生命故事的借鏡,便能滋養自己的生命態度!

參考資料:1. 星雲大師之星雲文集 / 2. 聖嚴法師之「生與死的尊嚴」/ 3.「生命的真相」蓮花基金會出版

認識死亡

摘錄自「星雲大師演講集」

一般人提到死亡,總會產生種種恐怖、可怕的想像,擔心自己會上刀山下油鍋,受種種的苦刑。其實如果我們了解死亡的真相之後,死亡對我們而言,就像領了一張出國觀光的護照,到處可以海闊天空,悠遊自在。死亡是人人所不能豁免的,對於這必然經過的大限之期,吾人應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,才能胸有成竹,不驚不恐呢?

佛教對死亡之看法,與科學不謀而合。佛教云死亡為「往生」,乃「捨此投彼」之意。生命係由色身及靈魂(神識)構成。物質性之色身必隨因緣而變化、死亡,精神性之靈魂(佛教謂神識)則是由原有生命形態,轉化為另一生命形態,並未死亡。佛經中以六種態度看待死亡:

死亡的種類

人類,乃至一切眾生,無論智愚賢不肖,死是人人必經的過程,只是死亡情況千差萬別,各各不同。經典上將死亡分成四大種類:

  • 這是一般所謂的壽終正寢,好比燈油燃燒完了,燈火自然就消滅了。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壽,其實也有上限。人命在呼吸之間,到頭來還是黃土一杯,所謂「有朝生而暮死者,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,有十年、百年、千年而死者,雖有遲速,相去曾幾何時?」就是說的人壽有限,在劫難逃。
  • 福盡而死:經上說:「世上無知生死,肉眼無知罪福。」一切眾生的壽命像水上的氣泡一樣,氣散則滅,自己所有的福報一旦揮霍盡了,自然就會人死神去。這就和千金散盡的富翁淪為乞丐,終久會餓死、凍死的道理是一樣的。
  • 意外而死:就是一般所說的「橫死」,是本來不應該死,因為遭受意外,迴避不及而身首異處,例如:戰死、車禍亡故、被人刺殺,乃至被虎豹豺狼咬噬....等,都是事先難以卜知的,俗語說:「三寸氣在千般用,一旦無常萬事休。」就是形容這種變故。
  • 自如而死:前三種死都是不可預料,不能自主的,而這種自如的死法,卻是可以把握,能夠自主的,也就是佛門中「生死自如」的境界。佛教裡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,要生就生,要死就死,以因緣聚散及道法圓滿為生死,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箝制。
死亡的現象

上面所說的四種死亡,或多或少都會有徵候。根據經上記載,一般人的死亡現象有四種徵候:

  • 如果這個人是因為肉體、骨骼的毛病而死亡,他在臨死時會覺得全身像大地陸沈於海中一樣,緩緩慢慢的一點點沈沒、掩埋,有一種很大的壓迫感,如同「地大落入水大之中」一樣。地大增上:
  • 水大增上:如果這個人是因為血液循環系統不順暢而去世的話,他在臨死時會覺得全身浸在水中一樣,先是有茫茫一片的濕冷感覺,然後逐漸變為火焰燃燒一般的高熱盛,如同「水大落入火大之中」一樣。
  • 火大增上:這是因為呼吸系統障礙而去世的徵候,像野火在暮色中燎燒,全身感覺到烈風吹刮,碎為微塵,片片煙飛灰滅,如同「火大落入風大之中」。
  • 風大增上:病者呼吸急促、費力,呼氣長,吸氣短,雙眼上翻,生平經歷如影片重現眼前。全身無法動彈,似遭烈風吹颳,碎為微塵。心中所見為紅燈或紅色火炬,俟最終三次呼氣後,呼吸乍停,此即醫學上所謂「死亡」,然其神識尚未完全脫離色身。
死亡後的情形
  • 人在生前受了時間和空間的限隔,不能隨心所欲,萬里遨遊,也無法返老還童,縱情恣性,可是一旦死亡而脫離形體的桎梏,他的神識就可以自由自在來去,穿越三界時空了。(但最多四十九天)時空的限制:
  • 肉體的負擔:【法句經】上說:「天下之苦,莫過有身,饑渴寒熱,瞋恚驚怖,色欲怨禍,皆由於身。」活著的時候,身體是我們的大負擔|餓了要找東西餵他吃,冷了要替他加衣,生病時要忍受病苦的痛楚...。這個身體所帶給我們的煩惱,遠比帶給我們的快樂多。而死亡之後,神識暫時不再受軀殼的牽制,不必再去侍候這個色身,就沒有饑寒、病痛的生理所磨,也沒有種種觸受壓迫的負擔了。
  • 人天的神通:活著的時候,人的種種能力都受到軀體的限制,死後則不受物理世界的拘束,能夠穿牆越壁,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,聽到耳朵所聽不到的訊息。而且神識具有浮留在空中的能力,能夠自由自在地飛行,其運動的速度可以隨意念所生而無遠弗屆。除了佛陀的金剛座、母親的子宮胎不能穿越之外,其餘物理世界的任何阻礙都可以穿梭自如,真是「念動即至」了。
死往何處去

人死了以後,往何處去呢?唯物論者認為人只要一死,就什麼也沒有了,談不上什麼去向,因此生命是短暫的,是容易消滅的,這種論調使許多人對生命的本質起了懷疑和恐懼,不懂得珍惜人生。既然人死了什麼都沒有,因此有人就縱欲享樂,有人殺盜淫妄,無所不作,這種遮無因果的人生觀,實在是一種膚淺可怕的邪見。基督教對於死後審判的看法雖然與佛教不同,但是他既有升天國、下地獄主張,就表示死後生命還是存在的。

  • 是隨業受生:好比銀行查帳,債務欠得最多的人要先查先還,人死了以後,依照個人生前積聚最多的重因,而隨從去輪迴受生。譬如善根深厚的人,出生善途享樂;惡業盈貫的人,輪迴惡道受苦,也就是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。
  • 是隨習受生:佛教相信人死後會隨著平日的某種習慣去受生。就物理上而言,即為「慣性作用」投胎時多隨平生最重之習氣,相引至同類環境,業力之故,自己做不了主。
  • 是隨意受生:即是隨起心動念而去,也就是「願力」自己做主之意。
  • 負面的願力:一個人瞋恚、執著勝過其他,則易墮惡道。例:三昧水懺,晁錯即是,誓報怨仇,十世未離鬼道。
  • 正面的願力:(a) 一般人平日致心向佛,死後便隨這個意念往生淨土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b) 古往高僧大德,誓必成佛作祖的心,勢如破竹,一旦成就,任運逍遙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c)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,本師釋迦牟尼的四弘誓願,十方一切諸佛菩薩願力,有願必成。

超越生死

規避生死不能免卻生死,人們很容易遺忘生死而醉生夢死,常常到人生終點,才發現未曾真正活過而愛的機會也永遠不再。
接近死亡,可以帶來真正的覺醒和生命觀的改變,平時就常練習「面對死亡」,就能弄清楚自己的人生!

預立遺囑—調整生命的價值與次序
  • 每個人都應該在活著的時候,妥善規劃生活的方向,並依自己的意願,決定告別人生舞臺的方式。
  • 真正令人害怕的不是生命結束,而是來不及道再見,生死兩相憾…。
  • 大多數人一生汲汲營營,為別人而活,到了臨終,才發現自己還有許多事情未完成,或是有太多放不下的牽掛,甚至來不及交代而不甘心地死去…。
  • 「預立遺囑」不只能將身後事做妥善的安排,減少家人困擾,更重要的,是能透過對生命每個階段的回顧與檢視,更深入認識自己,重新發現生命意義,進而調整生命的價值與次序,在世俗和自己的生活目標中取得平衡,讓自己的生活更積極,並賦有一種嶄新的意義。
死亡準備與活在當下
  • 覺照生死,方能了生脫死,既然隨時可能會死亡,我們便必須懂得「在活著裡的死亡」。如此,便能以一顆更真實的心面對生命,更喜悅的心面對世界,也能以更慈悲的心面對他人。  
  • 死亡令人恐懼,在於它沒有「再來一次」的機會,然而,活著的每一天、每分每秒,卻是每個人都可以掌握的。現在,請想像一下,待到生命的最後一刻,你的臨終之眼,最想看見的景象是什麼?然後,請在每一個「活著」的當下,努力完滿它吧!
  • 要活得有如會永遠活下去,同時也有準備明天可能死亡就會來臨!
每日的小死亡

死亡,可以不是令人畏懼的可怕敵人,而是促使生活更有意義、生命更珍貴的朋友。在西藏,有一種「死亡冥想」的修行法,或可供作每日修習的「生死功課」:
  1. 每天清晨醒來時,花個十分鐘觀想-如果我今晚即將死去,我要怎樣過這一天?
  2.夜深人靜時再度觀想-今天這樣度過的一天,是我真正想要的嗎?
觀想時,把每一次的呼吸,都當作此生的最後一次呼吸,並檢視是否有什麼遺忘在後,沒有完成的呢?若發現生起「感恩、懺悔、放下」的心念,即表示自己有著平安的心境及有意義的生活。反之,若心懷「怨恨、不甘、遺憾、悔恨」,就得在次日開始作「修正心境、落實生活」的功課。
  
這種簡單的「每日的小死亡」練習,與安寧療護界常用來協助臨終病患面對真正死亡的「模擬死亡」方法雷同,能助人調整自己的生活,更珍惜每個當下,而當死亡真正來臨時,也能緩解對死亡的恐懼與不安,以準備好的態度平靜迎接。

死前一定要完成的十件事

人生須完成什麼才算不枉此生? 
英國有一對罹患絕症夫婦,經醫師診斷後判定來日無多,於是,兩人列下了「死前要做的50件事」,決定在死神召喚前,了結此生心願。他們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完成周遊世界的夢想,返國後再經檢查,卻有令人詫異的發現--兩人癌症消退、病情幾乎痊癒!

「我就要死了,但是,我的生命也才開始真正屬於我。」那對英國夫婦表示,非常感激當初那道晴天霹靂般的死亡宣判所激發出的行動力,使他們得以踐屢擱置多年的心願…。「如果留在家裡,我們可能早就死了。我們接受一流治療,但起關鍵作用的卻是周遊世界…」
  
把死亡當作生命的立足點,對過往習氣的完全棄絕,使人重生--即使身體在歲月中逐漸衰老枯朽,卻依然擁有活活潑潑的精神生命。當然,在這則難得的、皆大歡喜的案例中,還有個生命延續的意外贈禮!
  

從這則故事中,我們窺見值得借鏡的深深啟示。所以,何妨就由此刻起,以「在活著裡的死亡」為憶念與修習,追趕上生命的腳步。
  
如果人人都有一份心願清單,隨時提醒自己即刻行動,才不會到最後,還留下太多牽掛遺憾,而不甘心地死去...。
  
現在開始,請寫下「死前一定要完成的10件事」,假設你下一刻即將撒手人寰,你心目中最重要的事是什麼?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?你,會心有不甘嗎?如果生命只剩下三個月,哪些事情是一定要完成的?現在就將它寫下來,靜下心來發現全新的自己,多愛自己一點,不浪費生命中每分每秒,你的生活將被賦予一種嶄新的意義而更積極。

 

轉載來源:蓮花基金會之「生命達人的第一本書」

圓滿的生命

人生不一定要圓滿,殘缺也是一種美,所謂「缺陷美」,缺陷也蠻好的。例如,月亮不一定要圓滿,殘缺也是一種美;人生要能不忌殘缺,懂得欣賞殘缺之美,就是圓滿。世間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,人生往往只能擁有一半,不能擁有全部。

在充滿缺陷而不圓滿的人間,我們應該尋求精神世界的圓滿,圓滿的世界不是靠別人來為我們創造,而是要從平時做人處事開始學習,一步一步去建設。

人間什麼最好?真、善、美、淨!我們要達到至真、至善、至美的人生境界,就要從圓融開始。平時與父母、家人、朋友相處,要重視圓融和諧;做事能圓通,說話能圓融,做人才能圓滿。

追求圓滿,必得經過努力付出,才能享有。以下提供「50種珍惜生命的態度」參考。美滿世間處處求,重要的還是要求諸自己的心;心中開朗、通達、擴大、昇華,就是圓滿的生命。

50種珍惜生命的態度
  • 為愛而生:只有愛,能使世界轉得更圓;只有愛,能創造奇蹟。能夠看見別人的好,就會提升自己的好;能夠說出別人的好,就會強化對方與自己要更好。愛是一切的原動力。
  • 做自己的心靈捕手:把實現自己生命第一優先考慮,善待內在的小孩,給他勇氣、信心和生命,想念自己,做你自己,寬恕自己,對自己負責,善用感覺,熱情行動,活出真正的自己。
  • 簡單生活:你真正需要的不是那麼多,多出來的任何一樣東西對別人都有用,將它送出去,或是捐出去義賣,讓真正需要的人善用,簡單生活慣之後,生命自然不再累贅。
  • 擁抱別人,讓人擁抱:擁抱是一件完美的禮物,老少咸宜,而且拿它給別人交換,沒有人會放棄的。練習用擁抱代替說話,表達內心最深刻的感受,即時的擁抱能傳送安慰與支持,傳遞生命活力。擁抱療效:續命,每天四抱;保養,每天八抱;除病,每天十二抱
  • 家庭優先:和樂家庭最高指導原則:日常體貼,遇事幽默。家庭關係是你這輩子最有意義的投資。試著每天用十五分鐘,和配偶、孩子,甚至寵物,共同分享回憶、經驗、想法、夢想和創意。
  • 別為小事抓狂:你為什麼生氣?塞車、買票插隊、同事爭執、服務生態度惡劣……生氣之前,思考哪些才是真正值得生氣的情況,例如:虐待兒童、人民遭受飢餓之苦、戰爭……相較之下,就可以知道這些事是多不值得生氣。將怒氣轉向值得生氣的事上,並且想想自己可以為這些情況做什麼。
  • 找尋老友:愛情常來來去去,朋友總是越陳越香。曾經同甘共苦的朋友是上帝給的禮讚,花點時間列出老朋友清單,撥個電話聊聊或訪友,尋回那曾有的感動與契合。
  • 創意生活家:別讓一成不變的生活,腐蝕生命的熱力,試著吃半飽、花一半,使用比平時少一半的源。試試看即使有樣東西不夠用了,是否能夠找到替代品,既可以發揮創意,也能為環保盡一份心力。
  • 練習冒險:無數的第一次造就了你,生命就像一輛十段變速的單車,大部分的人只用到低速檔。你應該嘗試新事物,先從小冒險做起,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,同時不忘讚美自己的勇氣。
  • 說謝謝你:一日平安,一日感謝。培養強烈的感恩心,每天至少謝謝一個人,告訴他們你喜歡、仰慕或欣賞他的地方。
  • 別對你的人生說沒空:日常生活需要良性循環,人生只有一次,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。每個月定出一天可以徹底休息,放自己一天假。
  • 活到老學到老:學習不一定只在學生時代,學習是更好生活的開始。無論是選一門不算學分的課,還是向同事學習某些嗜好或興趣,甚至邊開車邊學習隨身攜帶書籍,試著從不同方向找出興趣,生命會更開闊。
  • 奉獻給予:奉獻能讓你花小錢擁有極大快樂,助人度難關的方式很多,給予食物、衣物、工作、金錢、時間,你可以由簡單的方式開始,比如捐出收入的5%,仔細考慮哪些是真正需要你幫助的人,把有限的錢放在最需要幫助的人身上,最能產生無限的功效。
  • 與敵人和好:抱持寬容態度,以傾聽來代替爭吵,讓自己變得更溫柔與仁慈。不要把問題過度放大,試著問自己:一年後,我還會在意這件事嗎?
  • 活出健康的人生:分析自己的飲食習慣,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,讓營養更均衡。每週至少三次運動,持之以恆,雂痐W一次恢復精力的課程(如瑜珈或太極)身心健康,精力充沛。
  • 讓快樂貼身相隨:快樂的人會微笑或哼唱,甚至吹口哨有快樂的想法,你就會飛起來。專注地想快樂的事,讓自己產生向上飛躍的力量。日積月累,快樂會變成一種習慣。
  • 年輕不老心:忘記身份證上的年齡,找出自己覺得重要的,以及會讓自己心跳加速的事物,讓這些點點滴滴充滿生活,就能讓自己的心態變年輕。
  • 磨亮想像力:要更有創意,就要像孩子般地思考,比如重看一本最喜歡的童書,學習小孩子的思考式;或者讀一首詩,在心裡想像它的意境;一邊聽廣播的古典音樂、爵士樂或世界音樂,一邊想像音樂所傳達的景致……都可以提升想像力。
  • 笑紋比皺紋重要:兒童平均一天笑500次,成人只笑15次,任何小事都可以讓小孩樂不可支,鼓勵自己在笑聲中享受人生。
  • 救救地球:減少物品使用量,減少用水,減少用紙,減少開車,減少包裝,少用清潔劑,避免用過即丟,減少用量,重複使用,環保回收,自然就在你心中。
  • 救一個生命:找尋失蹤兒、受虐兒,施捨金錢或付出時間、體力、可以改變別人的生命,個人視野也會因瞭解另一層面的生活而提升,更可以為這些孩子帶來希望與遠景。
  • 試試雙手的力量:人生的意義在於創造,藝術可以提升人的生命境界,每做一件事,記得多加些巧思,在每件所做的事情上,發揮報告才能,加入你自己親自動手做,享受四肢勞動的樂趣,即使是簡單的維修工作都是原創的藝術品。
  • 記得多玩玩:利用余遐時間享受遊玩的樂趣,重新學習遊樂技巧,徹底享受自由的快樂。
  • 三人行必有我師:和各方面的人保持聯繫,增加從他人身上獲得情報的機會。同時擁有會批評的朋友,因為對方擁有你缺乏的部分,學習接受建設性的批評,忽略瑣碎的批評。
  • 適當的自私:你有權主導自己的生活,你有全權對別人的要求說不,你有權對批評你或貶低你的人表示意見,你有權和別人分享你的感情,收加生活控制權。
  • 分享:不論是分享閱讀心得或是生活偶得,讓東家長西家短的無聊變成豐富彼此生命的啟發。經由感受每個人不同的經驗,賦予生命全新的刺激與成長,世界將轉得更好。
  • 重回孩提時代:拋開一些已養成的大人行為或習慣,不要剝奪與天俱來的純真特質,與小孩相處(擔任孩子的課外營老師、自願當兒童球隊教練);重讀一些小時候聽過的故事,可以回憶小時候的情景,看看舊時留下的物品,如成績單、勞作或禮物;到念過的小學走一遍,發現自己曾發生過的事或當時的夢想。
  • 向自然學習:自然中蘊含生活哲學,是生命的指示燈,能幫助你發現自己的定位與熱情所在。從四季的替換,我們學會從悲傷中復元,因為生命是週而復始,生生不息的。而自然的多樣化風貌,都我們學會拒絕大眾壓力,教我們學會表達真實的自我。
  • 心靈慢跑:心靈激勵可以預防精神疾病,讓心靈保持思考,也會減慢老化的速度。編一本夢想書,做做白日夢都是可行的。
  • 活出熱情:支離破碎的靈魂得到的往往是乏味的成功,對生活的興趣應高於購物,用最小的時間工作,將大部份的時間給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自己愛做的事,做你想做的,說你想說的,學習享受生活,享受你做的任何事情。
  • 可以不完美:每個人天生不同,接受自己,也同樣接受別人,用慈悲心訓練自己愛缺憾中美麗的事物。
  • 勇闖生命難關:有人為工作而生活,有人因夢想而生活,有人因為要找出究竟為什麼要活著而繼續生活,生是上天賦予的權利,活則要靠自我的智慧與勇氣。
  • 打開地圖去旅行:到任何你有興趣或好奇的城市旅行。旅行,潛藏著一份改變自己和生活的渴求,在旅行中可以得到不可思議的收穫,變得不容易害怕,遇到問題時較能從容應付,知道自己離農在外時最想念、牽掛的是什麼,最可有可無的是什麼。
  • 簡單乾淨就是品味:不論是掃地抹桌子,晾衣服曬被單,都能特別仔細,特別用心,讓延長使用年限的心,取代用過即丟的習慣;用全新的戀舊心情,與日常生活建立恆久感情。用材質好、式樣大方的傢具取代三五年就必須汰換的三夾板;用設計簡單、質地宜人,可以一穿再穿取代追求流行的穿衣風格。
  • 在家做義工:慈善事業可以先從家裡做起,可以先把服務心用在家裡,把家裡整理好,花些時間和家人相處,為別人做些事可以讓生活更添樂趣與價值,也會讓你的人生更有成就。
  • 再試一下:人生最大的壓力來源是怕壓力,當你相信自己能、而能面對事情時,這已是一個好的開端,一切的多慮都將消失,你終會發現:事情並不棘手難辦,別人能、當然,你也能。
  • 命運操之在我:一塊錢、一句好話、一件善事、一點知識、一些方便、一個笑容,都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。
  • 生命的財富:時間就是財富,但是時間的意義在於(運用),而非(節省)。好好運用上天給予每個人的同等財富。
  • 為生命加油:你此生最大恐懼是什麼?最擔心最害怕的是什麼?是害怕應該表達的心意來不及表達?這是害怕心願不能實現?把今天當作最後一天來活,知道此生擔優會常在,恐懼就已不中懼。
  • 多為別人想一想:愛有多深,包容與體諒就有多深,敢愛的人才敢去包容和體諒他所愛的人。做個善於體諒的人,多給對方時間與空間,做個有智慧與愛心的人。
  • 隨時等著被利用:讓服務變成生命中的一部分,用生命服務、肯定自己。
  • 化不幸為助力:自己是態度的主宰,而態度決定未來,從跌倒中站起來,化悲痛為力量,每種不幸都蘊含同等或更大利益的種子。
  • 優點轟炸:每個人都有優點,但習慣看別人缺點,試著做好話連篇、用心說好話的人,勇於表白,要去掉別人身上的刺,最好的方法是拍拍他的背。
  • 和自己賽跑:學習和自己比,忘記曾經擁有的分數,現在要關注的是,如何讓今天過得比昨天好,用心去發現,能看到生命更寬廣的藍天。
  • 換個角度,心中一片天:別人也許是對的,不要讓自己受執著的困惑,便能瞭解萬物,欣賞及認同世間一切。
  • 樂觀:處於痛苦時,最有效的事物就是樂觀。凡事往好處想,樂觀的人可以發明飛機,悲觀的人就只能發明降落傘。
  • 真心聆聽:通往內心深處的是耳朵,專心聆聽並適當回應,對別人是一種很大的鼓舞。
  • 好奇心不打烊:世界上只有愚人,沒有愚問。對所有的事物保持一顆敏感的心,好奇是所有人類文明進步的開始。
  • 情緒急轉彎:事情沒有變,變的是你的觀念。改變想法,就能改變情緒,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。
  • 我真的很不錯:每個人都是一座寶藏,凡人也有超人力量,成功在於喚醒心中的巨人,開發自己的寶藏。


資料來源:
星雲大師之星雲文集「50種珍惜生命的態度」之文章來源於網絡.版權屬原創所有

法師開示

「惡口」是用惡劣的、惡毒的、不堪入耳的言語侮辱人、傷害人,這種話最好不要說,因為說出來一定會傷人。
一般說來,當父母、老師在管教孩子時,適時說一些重話,的確能對孩子有所助益。說重話時用比較嚴厲的語調,或者是措詞重一些、音量大一點,不一定就是惡口。可是如果重話變成惡口,就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。例如,有些父母在罵孩子的時候,一急就口不擇言,常常會說:「你去死好了!」這麼說就很不恰當了。
曾經有一位居士的孩子很貪玩、不想讀書,他來問我該怎麼辦,是要打還是要罵呢?我說:「打不得,也罵不得,不過在適當的時候可以適度說些重語。」我也建議他可以告訴孩子:「爸媽沒辦法保護你一輩子,總有一天會先你而死,如果我們今天就死了,留下你一個人要怎麼辦呢?你的未來還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行。」如此一來,孩子或許就會有所警惕,知道要奮發圖強。這就是用重語來點醒他。

另外,我認識一個人,他無論如何都不想皈依三寶,但是他既拜佛、學佛,也經常來找我談話,後來我告訴他:「師父年紀大了,將來你要往生時,我可能不在你身邊,如果你現在不皈依,等到我先走一步就來不及了。」於是他開始認真考慮皈依的事,不再猶豫不決。我當時所說的就是重話,但不是惡口。
此外,罵人的話也不一定就是惡口,只是在罵人時,人們通常都會把音量提高,一不小心就會造成衝突。以我個人來說,因為大聲說話很費神,所以我不太願意用這種方法,但是必要時也會這麼做,那多半都是在緊急情況下,希望對方提高警覺,認真接受我的勸告。否則有些人迷糊、散漫,對事情毫不在乎、漠不關心,我和他輕鬆、柔軟地談話,他根本不把我的話當一回事,這時候就要予以當頭棒喝,不但要用重語,甚且要大聲講話。

雖然這種重語、大聲話在必要時可以使用,但還是得看時機,必須恰到好處地用,否則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彼此反目成仇,朋友、同事、師生、師徒之間,即使親如父母子女也會決裂,因為這是「非常道」的手段,就像特效藥一樣,不能隨便亂用,而且「物以稀為貴」,常用就會失去效果。

平常說話還是要謹慎,要以謙虛、客氣、柔和的態度,多用愛語、柔軟語,多說尊敬、鼓勵、關懷的話,這才是「平常道」。
而不論用的是「平常道」或「非常道」,都可以是智慧語,關鍵就在於說話的人能不能活用。

 
佛化消息聯絡我們好站連結網站地圖